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“心”话题——善意如光,照亮前行方向

2024年第4期

欢迎走近本月的“心”话题栏目,本栏目将每月筛选出近期社会热点事件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讨论。栏目内容分为三个环节:社会热点事件概述、心理知识科普、知行合一,通过三个讨论环节的层层深入,旨在同学们能够从中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,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更清晰地认知自我、改善身边人际关系。

本期栏目为大家带来的社会热点事件是:福建理工大学周边的“锅盔叔叔”在网络上走红。

part1社会热点事件概述

近日,福建理工大学周边的“锅盔叔叔”在网络上迅速走红。起因是一位博主常光顾这位锅盔叔叔的小摊,某天发现叔叔的老伴不在,对话中得知,叔叔的老伴得了重病,一个月的治疗费用高达一万多元。博主心生怜悯,想通过加量的方式让叔叔多赚点,不料叔叔却坚持“加量不加价”。视频一经发布,便引起广泛关注,收获百万点赞,不少同学刷到视频后自发排队照顾叔叔的生意。这一事件展现了人们用小小善意汇聚起的温暖力量,那么这些善意究竟从何而来呢?

6CE54

part2心理知识科普

善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,它涉及慈善、友善、宽容和同情心,能够关注并照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,积极帮助别人,奉献爱心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善意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,它涉及到共情能力——即能够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。

锅盔叔叔在妻子患病后,依然坚持“加量不加价”,这背后可能蕴含着他对顾客需求的深刻理解,以及在自己困难时也希望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共情心理。此外,善意还与积极情绪紧密相连。表达善意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,正如人们常说的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

进一步地,善意行为可能源于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需求。通过帮助他人,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和归属感,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。

18B8E

part3知行合一

1.正确了解表达善意的方式:

传递善意并非仅限于金钱物质上的给予。我们可以通过小事传递善意,如多鼓励赞美别人、向他人表达感谢、捐赠一些衣物、给予好的服务和产品认真的好评等。

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,通过积极的言语和行为,我们可以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,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。

2.善意也要有分寸感:

具备分寸感的善意才是真正的善意。我们应尊重个人边界,适当关注与关心他人,尊重他人意见与选择。

在表达善意时,我们应真情流露,同时测量语言和行动,确保不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或造成不必要的困扰。

3.关注需要帮助的人:

多看新闻以及现实中需要帮助的情境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。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寻找捐助渠道,自发捐款捐物。

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,通过帮助他人,我们可以满足自己的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需求,同时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。

4.让自己充满爱:

勿以爱小而不为。很多时候,爱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表达,而是来自于日常而琐碎的小事中。

通过持续表达善意和关爱,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和共情能力,从而成为一个更加温暖和善良的人。

19CBD

最后,正如锅盔叔叔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依然坚持诚信原则一样,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可以选择以善意的方式对待他人。每一份信任都值得温柔以待;每一股暖意都需要加倍珍惜。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向阳而生,保持真诚的心灵,给予慷慨的回应,一起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和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。

本期的栏目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,感谢大家的陪伴。我们下期再见!

文字:陈婕妤

审核:郑晓婧

时间:2024年10月30日

图片来源:AI创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