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么一群人,
他们没有专家、博士的光环;
他们没有统一的出征服;
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……
就是这么一群人,
他们在基层医疗卫生一线,
起早贪黑,做好道口值守、
高速路口体温监测、人员信息登记、
居家隔离落实、上门居家医学观察、输入人员信息梳理……
他们在基层防疫中,
承担了繁杂的宣传、防护、筛选工作
他们一样无法准时下班,
一样没有时间吃饭休息,
一样没有时间回自己的家。
一样舍小家,为大家,
一样是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的英雄。
在出征勇士赞歌不停时,
我们还有一批校友,
在基层默默的付出……
俞传增,我校1991届农村医士班校友。

作为琯头镇中心卫生院的党支部书记、院长、副主任医师,因为防控需要,他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过安稳觉。面对疫情防控、琯头版“小汤山”发热门诊部搭建的任务,他带领其他党员同志冲锋在前。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是他的心声。缺少工具、缺少技术指导、缺少资金物资,俞传增亲自协调督办、调配人员、装备,他和他的“战友”们,夜以继日,48小时完成了建设任务。随后,一刻也没有休息,立即投入到接诊病人,对潜在、确诊病患的隔离救治工作当中。


陈兆龙,2011届临床医学系校友,现任罗源县碧里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、院长。
官文旭,2017届临床医学系校友,现任罗源县碧里乡卫生院医师。
朱鑫辉,2018届临床医学系校友,现任罗源县碧里乡卫生院医师。
在抗疫情工作中,基层乡村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地方,而在罗源县碧里乡基层抗疫情中更是有诸多我校校友的身影。在学长陈兆龙带领下,官文旭和朱鑫辉与卫生院的“战友”们一起勇担护卫乡邻的重任。他们肩负起基层的疫情宣传、防护、筛选工作。虽然基层没有直接救助患者,但是在基层,医疗条件落后、村民侥幸心理严重、防护意识淡薄,对基层抗疫情工作带来很大挑战。在陈兆龙的组织下,碧里卫生院的党员、医务工作者一直奔波在走家串户的宣传、筛查工作中。 面对只有普通医用口罩的工作条件,陈兆龙仍然第一个带头入户,去武汉返乡发热的病患家中做好救治排查工作。他说:“在学校时,我的老师们就一直强调要用所学救死扶伤。现在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战场,保障群众的健康就是我的初心,更是我的使命。作为党员,这些都是我应该而且必须做的,没有觉得自己很伟大,就怕自己做的还不够。”


“90后”青年的担当让我们许多师生感动。校友们,你们在一线不孤单,学校、师长、学弟学妹们都支持你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