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,很多人不知道今天同时也是一个“冷门”的节日——世界预防自杀日,它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,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,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,预防自杀行为。
自杀预防刻不容缓,自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社会的痛楚。当前,老年人、青少年以及社会经济条件、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为重点人群。在中国,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,每年约有28.7万人自杀身亡,200万人自杀未遂。面对这一严峻现实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自杀预防的行动中来。

一、自杀并非无迹可循。自杀前的预警信号可能包括情绪、认知、行为及躯体症状等多方面:
1.在情绪方面,自杀的情绪预警可能表现出比较紧张、焦虑、悲伤、恐惧,甚至出现愤怒,无助,绝望等一些情绪和情感体验。
2.在认知方面,自杀倾向者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悲伤或者是自杀的想法当中,从而出现了明显的认知障碍,对日常事务的判断能力、分辨能力都有明显下降。
3.在行为方面,因为受到现实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影响,喜欢独处、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不能正常的工作、兴趣丧失、社交下降,会出现孤单、离群,郁郁寡欢及与环境不相称的行为状态。
4.在躯体症状方面,自杀前有失眠、早醒、多梦、食欲下降,心悸、头痛,全身不适等症状,患者还会出现血压、心电图的改变。
现实中并不能以出现以上症状就一定被断定为有自杀倾向,但这些以上表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,必须提醒我们综合考量,并做好预防。

二、自杀行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:
1.冲动性自杀
冲动性自杀者可能是在遭遇负面事件后出现悲观、压抑、愤怒等“急性”负面情绪,失控后无法自制,最后采取极端的自杀行为来发泄和解脱。例如,夫妻吵架后吃安眠药,失恋后割脉,炒股失败后跳楼等。
2.非冲动性自杀
非冲动性自杀者可能因为身心和社会等“慢性”负面因素而厌世,从而经过周密计划后采取自杀行动,不易被人发现。
三、分析自杀原因,有精神障碍所致和非精神障碍所致的自杀。
1.有精神障碍的患者,可能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自杀。
2.非精神障碍患者,有的可能因为社会文化因素而导致自杀,比如遭受重大创伤事件。
四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为预防自杀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该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呢?
1.要冷静、耐心的倾听,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。
2.要认可他们表露出的情感,不评判,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感受。
3.要询问他们是否想到过自杀:在你痛苦、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生命吗?与某人谈论自杀并不会诱发或触发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,关注并倾听他人能够减少痛苦,预防自杀。
4.要让们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,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。
5.要找到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。
6.对自杀危险性很高的人,一定要去除自杀危险物品,不要让其独处,要立即陪他们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。
7.刚刚出现自杀行为(服毒、割腕等)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。

生命宝贵,值得每一个人珍惜。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充满理解、关爱和支持的社会,让每一个心灵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,共同守护生命的美好。预防自杀,我们在行动!
图片来源:AI创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