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听了一些心理课程之后,我认为我深受原生家庭影响,妈宝男,自卑,受害者标签。在我的恋爱关系里,会经常产生类似“我为你付出这么多,让步妥协忍让了那么多,牺牲这么大,为什么你不肯妥协一次,理解同情我一次。我太委屈了”这样的念头,经常会有想要离开的想法,习惯性的想要逃避。
但是分手我又觉得不舍得,不想伤害她,深知她的优秀和对我的爱,可我又没有勇气去表达爱和需求,没有勇气接受爱,做不到关心,理解。
一有什么事就是责怪指责她,而不是理解安慰她。我知道我的心理出现了问题。
我该怎么做到这些?
我想撕掉受害者标签,为自己行为负责,勇敢大胆去爱,为了付出而付出,而不是为了回报而付出。
问: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,本意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,并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,了解世界,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。它是为了给人的精神解绑,而不是为了套上更多的枷锁。
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并传播心理学,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名词,这些名词就像一个个标签,我们可以对号入座,这让我们很省事,同时感到放松和安全,因为这样一来,我们就对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有了一个解释:你看,我之所以是这样的人,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,不怪我。——它会大大减少我们对自己的自责。但是同时,这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,比如改变就变得很难,因为我们无法回到童年,重新选择一个原生家庭。
好消息是,这个标签无形无影,你既然可以为自己“贴”上去,当然也可以随时为自己“撕”下来——只要你觉得这个标签妨碍你更好地生活,你只要当它不存在就好了。
而且,任何时候,只要你觉得你有点应付不了,需要放松的时候,也可以随时把它“贴”回来。然后在你准备好的时候,再”撕“掉就好了。
当然,丢掉标签的保护之后,如何应对生活呢?这很重要,也是我们有勇气撕掉标签的前提。我的建议是,回到具体的事情上,具体事情具体分析。就比如你说你会经常想到:“我为你付出这么多,让步妥协忍让了那么多,牺牲这么大,为什么你不肯妥协一次,理解同情我一次。我太委屈了。”
每次当你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时候,请暂停一下,问问自己:当下发生了什么事?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?我自己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?我满足了对方的什么需求?我自己的需求是什么?这件事上或者这个时候,我希望对方如何回应我才能满足我当下的需求?——这就是一致性表达:从自己的感受出发,具体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爱是付出,也要有回报。爱是理解,也需要被理解。爱有很多定义,很多面向。但,爱,最终要落地,落到每时每刻相处中的细节。
祝你幸福!
文章转载于陈香育心